要说三国时期最具血性的一位皇帝,许多人脑海中都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名字——曹髦。作为曹魏的第四位皇帝,曹髦登基时,国家的实权早已牢牢掌控在司马家族的手中。尽管如此,这位年轻的帝王并未甘心屈服,而是选择了以一种极为悲壮的方式进行反抗,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证明了他的不屈与坚决。很多人都会好奇,曹髦为何不在朝堂上趁机对司马昭下手,而是选择了那条更加危险、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?
曹髦是曹丕之孙,曹霖之子。历史上提到曹霖时,他并不是一个仁爱宽厚的王爷,反而因为为人残暴,家庭氛围充满了恐惧。根据史料记载,曹霖对家中的婢女极其苛刻,动辄打骂,整个王府都弥漫着一种压抑、紧张的氛围。曹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按理说,面对如此原生家庭的影响,他应该会性格扭曲或缺乏能耐,但事实上,他展现出惊人的才华,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。钟会对曹髦的评价尤为突出,称其“才同陈思,武类太祖”,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才识与武略的赞誉,他的才情甚至被认为可以与曹植媲美,武略也能与曹操相提并论。
展开剩余84%即使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,曹髦的才能与能力仍然被许多人看重,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对他也多有赞誉。当年,这位年轻的帝王险些未能继承曹魏的皇位。曹芳因为得罪司马师而被废除帝位,这一事件足以暴露出司马家族不满统治的野心。毕竟,他们连皇帝都能随意废黜,这显示出他们在政治上的权力和影响力。曹芳被废除后,司马师开始谋划下一任皇帝的人选。尽管当时司马师在朝中已经权倾一时,但在郭太后尚在世的情况下,她的意见依然至关重要。
司马师原本打算推举曹操最小的儿子曹据作为皇帝,但这一提议被郭太后拒绝,因为按照辈分,曹据与她是同一辈分,这让郭太后难以接受。最终,郭太后坚持让曹髦继位,大臣们也纷纷支持她的决定,因此曹髦得以顺利登基。当时他只有十三岁,年纪虽小,但在处理事务上却表现出了不小的能力。这个年轻皇帝获得了许多大臣的支持,毕竟这些大臣大多为曹家的旧臣,他们对于司马家并不信任,也看不惯他们的做派。因此,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,很多人纷纷反叛,曹髦的支持者也在此时显现。
尽管曹髦登基时大权被司马家握在手中,但他并未因此而屈服。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手段来稳固自己的政权,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频繁发布安抚的诏书,慰问那些为国家效力的将士。这一举动不仅让军队感到自己是在为谁而战,也为民众提供了心理安慰。在这个过程中,曹髦成功地收获了部分军心和民心,司马家也开始意识到,这个年轻的皇帝并非如同之前的曹芳那样轻易可控。
随后,曹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机——司马师死了。得知消息后,曹髦立刻开始着手收回司马师曾掌控的权力。然而,司马昭并非一个容易对付的人,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手腕,不仅牢牢掌握了朝中大权,还成功让曹髦屡屡让步。尽管如此,曹髦并未因此退缩,他开始采取更多的策略,寻求机会。
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强,司马昭变得愈加自负,尤其是在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后,他逐渐放肆起来。为了测试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,司马昭开始试探性地要求曹髦将他封为晋王,并且给予了他不少荣誉,如赐加九锡等。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挑战曹髦的权威,而曹髦也并非容易妥协的人。在被多次试探后,曹髦终于爆发,他公开表示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!”
曹髦这一怒言彻底打破了两人表面的和平。皇帝的尊严被司马昭肆意践踏,曹髦的愤怒达到了极点,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除掉司马昭。最初,曹髦的计划是在宫中进行刺杀,他召集了冗从仆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商讨细节。然而,由于突如其来的大雨,计划不得不推迟。曹髦不甘心,他决定亲自出宫,带领亲信去寻找机会。这个决定无疑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计划虽定,但有人开始反对。王经便因为担心消息泄露,劝曹髦放弃这一冒险的计划。然而,曹髦并未改变初衷,他依然决定付诸实践。在经过一番挣扎和犹豫后,王经的担忧成真了——曹髦的计划泄露了。司马昭立刻指示自己的弟弟司马伷带兵封锁东止车门,试图阻止曹髦的行动。
尽管局势愈发紧张,但曹髦依然选择了反抗。在得知消息后,曹髦突破了司马伷的封锁,奔向云龙门。在云龙门,曹髦遇到了贾充,然而贾充没有试图阻拦,反而选择了后退。最终,曹髦顺利突破了重围,走出了皇宫。
就在这时,成济出现了。他被贾充的一番话激励,竟然当街杀害了曹髦。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魏国,司马昭虽然想要平息事态,但最终只能让成济承担罪责。成济临刑时,痛斥司马昭,局势更加混乱。
曹髦的死,给司马家族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污点。即使在后世,司马光等人试图通过《资治通鉴》挽回司马家的名声,但历史的记载早已深刻刻画了这一家族弑君的事实。曹髦以悲壮的姿态反抗,尽管失败,却永远让司马家的罪行暴露在世人面前,成为了历史的耻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加杠杆,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,哪个平台可以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