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看官,咱们今天来聊聊三国那点事儿,不过咱们不聊打打杀杀,也不聊儿女情长,咱们就说说一个脑袋,一个关羽的脑袋,是怎么把曹操和司马懿给“整”出不一样反应的,最后还牵扯出晋朝取代曹魏的大事儿。
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仔细琢磨,这里头门道可深着呢,简直就是一出活生生的历史大戏,而且还挺接地气的。
话说啊,那是公元220年,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了一段时间。
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,就是咱们耳熟能详的“武圣”关羽,居然被东吴给“咔嚓”了。
这事儿一出来,整个天下都沸腾了,尤其是刘备那边,那简直是五雷轰顶,气得七窍生烟。
但是,您以为这事儿就这么简单地结束了吗?
没那么简单!
东吴那边的孙权和他的谋士张昭,那可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们琢磨着,这关羽虽然是咱们杀了,可刘备要是把这笔账算到咱们头上,那可就麻烦了。
于是,张昭就给孙权出了个“损招”,啥招儿呢?
就是把关羽的脑袋,打个包,送给曹操!
这招儿够毒吧?
您可能会问了,为啥要送给曹操呢?
这不是把麻烦往别人身上推吗?
没错,就是这个意思!
孙权他们还特意放出话去,说这杀关羽啊,是曹操您授意的,我们东吴不过是替您执行罢了。
这简直是“一石二鸟”啊!
一方面把杀关羽的罪名推给曹操,让刘备的怒火冲着曹魏去;另一方面呢,也算是给曹操送了个“大礼”,希望他能念着这个情,别来找东吴的麻烦。
这用心,可真是“险恶”得很啊!
那么问题来了,当这颗带着血迹,承载着无数恩怨情仇的关羽脑袋,真的送到曹操面前的时候,这位老谋深算的曹丞相,会是个啥反应呢?
咱们先说曹操。
那时候的曹操,年纪可不小了,用咱们现在的话说,那也是个“老头儿”了,快到人生的终点了。
他这一辈子啊,那可是叱咤风云,聪明绝顶,玩政治,玩军事,那都是顶尖高手。
可再厉害的人,也抵不过岁月这把“杀猪刀”啊!
当他看到关羽的脑袋,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,他心里咯噔一下,竟然有点儿发怵。
您可能会觉得奇怪,曹操啥大场面没见过?
咋会因为一个死人的脑袋发怵呢?
这就得说说关羽在曹操心里的分量了。
想当年,关羽“水淹七军”,差点儿就把曹操的老巢给端了,吓得曹操都想迁都了。
那段日子,曹操可是睡不好觉,吃不好饭,心里总悬着一把刀。
现在,这个曾经让他寝食难安的“大麻烦”,终于死了,而且死得这么彻底,脑袋都送过来了。
所以,曹操心里那块石头啊,一下子就落了地。
他长舒一口气,脱口而出,大叫了10个字:“云长已死,吾夜眠贴席矣。”
您听听这10个字,是不是有点儿“解脱”的感觉?
就像咱们平时遇到什么烦心事儿,一直压在心里,好不容易解决了,就会说“哎呀,这下可踏实了,终于能睡个好觉了!”曹操当时的心情,估计就是这样。
他想的是,关羽死了,那襄阳、樊城这块地方,可算是安全了,至少吴蜀不会再从这里打过来了,自己的老巢许昌也就稳当了。
他这时候的心思啊,已经不是想着怎么去统一天下了,而是想着怎么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,怎么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。
这就是一个“守成”的心态,跟年轻时候的锐意进取,完全不一样了。
他只想着别被别人打到家门口就行,至于怎么反击,怎么去收复失地,他已经没那个劲头了。
可就在曹操感慨万千,以为自己能睡个安稳觉的时候,旁边站着一个人,他可没闲着,这个人就是司马懿。
那时候的司马懿啊,才41岁,正值壮年,脑子那叫一个“活络”,转得飞快。
他可不像曹操那样,只想着眼前的安稳。
当他看到关羽的脑袋,再听到曹操那句话的时候,他心里立刻就明白了个八九不离十。
司马懿几乎是想也没想,就大喊了9个字:“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!”
您瞧瞧,这9个字,是不是一下子就点破了玄机?
曹操一听,当时还有点儿懵,心想这小子说什么呢?
就问司马懿啥意思。
司马懿不慌不忙,给曹操解释起来:“东吴杀了关羽,怕刘备报复,所以把关羽的脑袋送给您,就是想让刘备把怒火撒在咱们曹魏身上,让他去打咱们,而不是去打东吴。这样一来,东吴就可以坐山观虎斗,趁机占便宜了。”
司马懿这番话,简直是一针见血,把孙权和张昭那点儿小心思,全都给扒拉出来了。
您想想,是不是这么个理儿?
这跟咱们平时生活中,有些人为了逃避责任,就把麻烦推给别人,然后自己看热闹,一个道理。
这里头就看出来曹操和司马懿的区别了。
曹操老了,想的是眼前的安稳,是“守”。
而司马懿年轻,他想的是更长远的未来,是“谋”。
他知道,东吴和蜀汉这两个势力,迟早是要打起来的,而且越打得厉害,对曹魏就越有利。
所以,司马懿立刻就给曹操出了个“高招”。
他说:“大王啊,您不如把关羽的脑袋,配上一个用好木头雕刻的身子,然后用大臣的礼节隆重地安葬他。”
这招儿,简直是“高明”!
您想想,曹操隆重安葬关羽,这消息传出去,刘备听了会怎么想?
他肯定会觉得,连曹操都这么看重关羽,那东吴杀害关羽,就更是罪大恶极了!
这样一来,刘备伐吴的决心就更坚定了,而且怒火也更集中在东吴身上。
这不就是司马懿想要的结果吗?
让吴蜀两家打个你死我活,自己坐收渔利。
后来发生的事情,也确实印证了司马懿的判断。
咱们看《三国演义》里就写了,关羽死了的消息一传到刘备那里,诸葛亮也是第一时间看破了东吴的计策。
书里说得很清楚:“这分明是东吴想把祸水引到曹操身上,曹操知道了他们的计谋,所以才厚葬关羽,让刘备把怨恨都归到东吴身上。”你看,这三方势力,哪一个都不是傻子,都是顶尖的聪明人,这些计谋啊,根本瞒不住他们的眼睛。
最终呢,刘备果然决定伐吴,要给他的二弟关羽报仇。
这所有的一切,都跟司马懿预料的一模一样。
咱们再来深入琢磨琢磨司马懿这个人的“远见”。
当他看到关羽脑袋的那一刻,他可不仅仅是看到了东吴的阴谋,他甚至已经看到了曹操死后,整个天下的格局。
他预料到,吴蜀之间肯定会有一场大战。
为啥呢?
因为他知道刘备也活不了多久了,刘备肯定想在有生之年,把荆州夺回来,给关羽报仇。
而他让曹操厚葬关羽,就是给这场吴蜀大战“添了一把火”。
您想想,吴蜀两家打得越厉害,损耗越大,谁会最高兴?
当然是曹魏!
而一旦曹操去世,谁又能抓住机会,趁势崛起呢?
自然就是司马家族了。
这就是为什么,最终晋朝能够取代曹魏的原因之一。
司马懿的眼光,已经超越了当时所有人,他不仅看到了当下,更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走向,并且为此提前布局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深谋远虑”!
所以啊,各位看官,咱们从这件小事儿里,就能看出很多门道。
曹操虽然厉害,但毕竟老了,他的心思已经放在了“守成”上,只想保住眼前的安稳。
而司马懿呢,正值壮年,雄心勃勃,他不仅能看透眼前的诡计,更能预判未来的趋势,并且巧妙地利用这些机会,为自己的家族铺路。
这就像咱们平时生活一样,有的人只看眼前,过一天算一天;有的人呢,就能看得远,提前规划,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。
虽然说历史人物和咱们老百姓不一样,但道理是相通的。
一个人的眼光和格局,往往决定了他能走多远,能成就多大的事业。
曹魏最终被司马家族取代,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,但司马懿的这种长远眼光和深谋远虑,绝对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。
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“十年磨一剑”吗?
人家司马懿可不是磨十年,人家那可是磨了几十年,最终才等来了机会,成就了一番霸业。
配资加杠杆,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,哪个平台可以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